最後更新於 2023 年 8 月 19 日 by減肥中的4號小編
吉翁公國與保時捷有什麼關係嗎?
我並不是要說吉翁的MS非常酷,就像保時捷跑車一樣。
事實上,它們是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的。簡單講,應該說我看到保時捷會想到吉翁,或說想到吉翁就會想到保時捷,所以也可以說這是我自己的超級聯想力。也就是表示我只是用這種標題來代替比較嚴肅的標題,只是這樣而已(這樣寫會比較不嚴肅嗎?)
可能大家都知道,保時捷博士除了在汽車上的貢獻外,他還發明了許多超乎想像力的東東,就像那種天才無敵怪博士一樣。希特勒任命他擔任德國的軍需部長,使他能夠把很多的想像力付諸實現,很有名的像是獵虎戰車,他用電動馬達取代汽油內燃機驅動它七十噸的車身,真是智慧的創舉外加德國科技工藝的結晶 。
如果各位大大喜歡做坦克模型,一定會發現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戰車模型種類比幾個盟軍加起來的還多,除了亙戰爭全程的必要發展及衍生外,還有一堆產量稀少,稀奇古怪、不是砲超大就是裝甲超厚的東東,拜保時捷大哥和德國超水準的技術所賜,得花更多錢來收集德軍的坦克模型。
吉翁的兵器生產理念簡直就是第三帝國的翻版,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除了亙戰爭全程的必要發展及衍生外,吉翁擁有更多設計創新、獨一無二的MA和經過特殊改裝而獨一無二的指揮官專用機。也就是說如果收集四號戰車得買D、H、驅逐戰車(還一種犀牛驅逐戰車)、防空戰車(還兩種)四號自走砲(黃蜂.) 、四號突擊炮才算收集齊全。
那收集薩克就更慘了,除了各種局地/功能的衍生型外,光是專用機有市販的就有四種(夏亞、喬尼萊登、松勇真、三連星、德茲爾、卡爾馬……)。還不包括舊薩克(南巴郎.三連星),於是光是薩克就剝了我一層皮,這才體會到吉翁公國的恐怖。
以後勤的角度來說,這種方式簡直遭透了!!
不只是做模型花錢不貲,真正的後勤負擔更大。保時捷博士帶給德軍的軍需業可以說是一場災難,希特勒迷信超級武器,認為有它可以扭轉戰局,醉心以寡擊眾以顯示德國民族優越的無聊數字。於是製造手續複雜且數量稀少的裝備大量消耗了德國的工業生產力,使德國戰車生產速度慢的驚人(在德國兵工業仍完整的1943年,最慘時每月戰車生產數是俄國的十分之一)。
新武器投入戰場後問題百出,且因為稀有導致後勤維護極度困難,難聽點講制定這種策略的人簡直是毫無軍事常識的大豬頭。軍隊應該是最講實用主義的,武器的生產以容易大量製造,使用共通零件以減輕後勤負擔為最高原則,1944年東線的德國裝甲師通常會有十三到十五種類型的輪/履車輛。
而俄軍,有的師一整師只有俄製3/4載重車、美製道奇卡車和T-34戰車三種而已,後勤維持的難度差異可想而知。德軍將領並不是沒有發現這種問題,或者說軍人都會有後勤概念的,但是獨裁者面對東西兩線戰況的大地圖時,居然問他的參謀最新型的象式驅逐戰車營是不是在某地橫掃千軍,於是大家只好祈禱他的超級武器能創造什麼奇蹟。
同樣的,吉翁在短短一年中研發的專用機、試做機,數量遠超過德國人。企圖以新發明的殺傷方式在一地一時扭轉乾坤,殺傷大量敵軍,以顯示吉翁軍人之優越。但是這些東東難道不會妨礙正常的裝備生產及人員訓練?浪費過多的寶貴資源?新武器在一擊建功之後呢?後勤要浪費多少人力物力?甚至再次使用的持
續力能夠維持嗎?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吉翁公國人力及資源不足,只好以技術和單一武器的壓倒性威力來彌補,所以是不得不如此呀!
我就先解釋了,這要從兩方面講:
第一、 吉翁的人力及資源並不單薄,或者說一年戰爭一直到結束都還沒有成為兩個陣營的資源消耗戰。吉翁佔領地球一半以上的領土,且多屬富庶且具有工業生產力的地方。吉翁也用這些資源及設備生產MS及各種物資,佔領區的人力足夠滿足軍需後勤所需的人力,使純種的宇宙人—吉翁國民能全部投入戰鬥行列。同樣在生產,吉翁佔了「先」的優勢。
在佔領地球超過半年後,聯邦才開始擁有自己的MS。但短短幾個月聯邦的MS數量便超過吉翁,應該是導因於吉翁保時捷式生產策略錯誤,而非沒人沒資源。吉翁並不是像一次大戰的俄國或德國打到整個國家山窮水盡沒人沒東西才輸的,而是生產趕不上損失,沒造好的也送上前線,打到光光輸的。
第二、 乍聽「既然無法全部改良強化,當然先改優秀的駕駛人或指揮官的座機,以發揮更大戰果」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後勤的真相不是這樣的。武器這種東東越大、越複雜,可靠度就越低。飛機坦克乃至於MS不是造好擺著就好的,它需要人物力不斷的保養維持,而且只要使用,耗損就非常快。尤其是戰場上的使用及新武器的產出,故障率高得驚人。
1943年七月德軍第一次將豹式戰車投入戰場的當天,就有90%的新戰車故障掛在路上,然後就是修完走一段,走一走又修,二戰時德軍坦克每機動100公里的故障率是40%,所以軍隊行動時救濟/修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動。機械化部隊的運動,大量備分零件必須裝在卡車上跟著跑,波灣戰爭時,平均一輛M1A1戰車機動必須有四輛卡車追在後面送油彈和零件,不要看戰車光鮮亮麗,打起仗來維持它可是大費周章的!
大部分的國家其實根本沒有財力在承平時期維持自己軍隊的全部裝備,或者說要花在購買、研發新裝備上比較有公關效果,比較能顯示一個國家國防先進與強大(畢竟許多國家的軍隊是以重視視覺效果以提昇政治籌碼為主要用途的)。
除了必要的戰備與動態展示外,裝備擺著不用比較不會壞,壞了也要把外觀弄漂亮,在視覺上維持唬人的功用,至於妥善率(裝備可正常使用的比率),在承平時期根本不是重點。軍人打的如意算盤是戰時預算會變多很多,零件到時候再大量備份,屆時後勤就是軍隊工作的重點了。但是總是有些其他因素如運輸及產能的問題,使作戰中的部隊無法盡如其意的獲得所有它想要的零件補充,只好仰賴大家印象熟悉的資深整備士官(很多故事都會有這種人物)拆拆裝裝,讓裝備勉強動起來。所以事實上戰時的軍人對可靠裝備的需求遠大於對新裝備的期待,除非交戰雙方裝備性能相差懸殊,軍人是寧願用用順手的裝備,同時可維持更高的可靠度。
吉翁很多專用機開發時,薩克根本就是壓倒性的優勢兵器,實在是沒有開發的迫切性,以獨特的規格製造武器彈藥、備份零件,將使成本及人力負擔增加,新東西更容易故障。如果是特殊規格零件壞掉,訂做會用掉更長的待料時間,讓專用機駕駛苦苦等候,結果是更浪費駕駛人才與戰場效益。所以以後勤觀點來看,耗費更多且影響正常生產所造出的專用機,實在讓人看不出優點。(這是花太多錢在專用機模型上的發洩!)
當然,如我之前的論點,吉翁MS駕駛是有騎士情結的,這大概是開發專用機的最合理解釋,精神上的東西是可以無限上綱的,對驕傲的吉翁軍人來說,獨一無二的機體所代表的精神涵義比後勤更重要吧。
扯太多專用機的事了,應該是要說保時捷的。
同樣的,新構想總是不斷出現,但資源有限,研發計劃不應該是只做一台試做機就結束了。量產計劃至少必須是同步的工作,並且應該是開發的目的。戰時的國家是沒有太多資源去嚐試各種新構想,在戰略判斷上就應該做出需求迫切性的排序,研究主題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對戰況有針對性,研究方向應該是如何以大量現有裝備滿足需求。而不是像保時捷大哥發明一些鬼點子代替現有裝備,或吉翁老是造出一些短命的怪物。
作者東南東簡介
人稱行動百科全書。歷史、軍事、鋼彈重度沉迷者
熱門文章
延伸閱讀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UC世界的潛水大作戰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后宮佳麗三千人其實是騙人的!居然有高達四萬人!?與長恨歌裡的人物對話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從吉翁公國的主力戰車談立體作戰與聯合作戰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關於性別議題的雜論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MS機動戰士砲兵大作戰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鹿鼎記之順治皇帝含淚演出 『永不加賦』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吉翁公國 x 保時捷,狂跩炫酷屌炸天的超級武器真的比較厲害?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UC鋼彈的軍階閒話(二) 吉翁的階級問題
- 【東南東 – 頤養南方】UC鋼彈的軍階閒話(一) 天才的駕駛員 x MS駕駛其實很簡單?